写歌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83|回复: 3

[音乐人生] 《1812序曲》赏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11 10: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炮无烟
出处: sound.zol.com.cn

  说起试音,相信每一个亲自购买过音响的人都曾经接触过这个名词。当我们揣着钞票兴冲冲的杀奔至音响店的时候,坐下来让老板用我们自己心仪已久的器材播放一张我们耳熟能详的唱片,并以此来判断这套器材和自己的理想之间存在多大的差距,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谓的试听了。也许这个过程对大多数的发烧友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而且也无需别人从中加以指导。但是对于更多的刚刚开始接触音响的兄弟姐妹呢?如果仅仅是将那些老烧们听腻了的曲子简单的播放一遍,相信不少的初烧们已经开始摇头了,因为这些曲子的旋律根本不如流行歌曲来得通俗易懂,而且人们也不知道该注意曲子中的哪一段,哪一些细节,更不知道这些局部的东西能对音响系统的表现有着怎么样的说服力。所以,我们撰写了本文,目的自然不用多说,那就是想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为您在进入HiFi殿堂的路上指引一点方向。
   也许有的朋友会问为什么不选用更多人都知道的蔡琴王菲腾格尔,而偏偏选用了这支根本没有听过的1812序曲?其实这是由于大家对西方古典音乐的不了解所造成的,这首《1812序曲》出自俄罗斯古典大师柴可夫斯基之手,由于在乐曲中选用了一些极为特殊的“乐器”(如果大炮也能算乐器的话),使得这首曲子成为了发烧友测试音响的好帮手之一。在这支曲子中,柴可夫斯基不但采用了标准的管弦乐团的编制以外,还采用了军鼓,钟声等一下根本就不是乐器的“乐器”,更加出人意料的还是在乐曲结尾处所采用的大炮和军乐队,更是成为这首曲子标志性的亮点。
乐曲的背景:

   在开始试听这支曲子之前,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柴可夫斯基吧,全当补课了。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itch Tchai-
kovsky),生于1840年, 俄罗斯历史上最为出色的作曲家,在国内通常被古典音乐爱好者们称为“老柴”。童年的柴可夫斯基神经及其敏感,尤其对音乐的感觉更是容易兴奋,但是父母却将他送进了法律学校,因为他们担心神经及其敏感的柴可夫斯基从事音乐工作会使他的神经更加的脆弱。毕业三年后,柴可夫斯基终于开始了自己正式的音乐生涯。他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均为被后世所传唱的传世经典,如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等,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以及《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他主张音乐的美,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不仅旋律优美,而且通俗易懂又不乏深刻的寓意。1893年,柴可夫斯基完成了自己一生中最后一部交响乐《第六交响曲》(《悲怆》),这部充满着对社会黑暗不满和悲愤,以及对自身命运凄叹的,同时也充满了柴可夫斯基对死亡的预感。1893年11月6日,也就是这部交响曲公演一个星期之后,年仅53岁的柴可夫斯基走到了人生的终点。柴可夫斯基是一位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更是一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因此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值得我们去仔细的聆听,慢慢的品味和深入的学习。
  说到这里我们不免想说几句题外的话,现在爱好古典音乐的人越来越被大众视为异类,这是为什么?很好理解,因为古典音乐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但是这明显与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不相吻合,毕竟大多数人都没有足够的力量让自己摆脱世俗的波涛而沉入海底去寻觅那最为深幽和壮丽的景色。欣赏古典音乐同样是这个道理,欣赏古典音乐就如同与一位才子佳人共渡良宵,但是此良宵我们应如何消受?难道甫一照面就急不可耐的宽衣解带,吹灯拔蜡上床行云雨之欢?非也,只有品尽耳畔丝谧,温存呢喃之后,方能尽得个中滋味。所以说,欣赏一首音乐,只有在充分的了解了一首曲子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历程之后,才能更深的品味出作品中所蕴含的种种滋味。
  这首《1812序曲》创作于1880年,是柴可夫斯基受老师之邀而为在1812年卫国战争中被焚毁的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重新落成而作。这里我们应当了解一下1812年俄罗斯卫国战争,因为柴可夫斯基的这首《1812序曲》就是通过音乐而仔细的描述了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的全部历程。
  公元1812年,已经横扫欧洲的拿破仑借口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破坏了蒂尔西特和约,向俄国发动了进攻。1812年初夏,拿破仑没有宣布任何消息就突然率领120万的庞大军队侵入了俄国,凭借着压倒性的兵力优势,法军一路向东挺进,直至兵临莫斯科城下。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宣布库图佐夫为军队最高统帅,以期能够扭转战局。9月7日,双方进行了在军事史上著名的博罗季诺战役,但是两败俱伤的结果使得双方都未能实现自己的目的,9月14日,库图佐夫被迫宣布放弃莫斯科,继续后撤,以期能够保存足够的兵力。战争行至十月初,库图佐夫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机动动作而使得俄军获得了反攻的有利条件。随后俄军攻占了莫斯科,并一路追击法军直至将其尽数歼灭。在这场战争中拿破仑损失了高达57万的军队和全部的骑兵和炮兵,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这场战争对拿破仑妄图在欧洲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作出了毁灭性的打击。
听音的准备:

   这支曲子的录音版本较多,在这里我们推荐选用多拉蒂指挥,明尼波利斯管弦乐团演奏的版本。这个版本因为是笔者最早听到的《1812序曲》,所以对这首录音还算比较熟悉,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由于录音年代久远,因此存在一定的本底噪音,就是那种“沙沙”声了。有关这张唱片的介绍大家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在著名的音频网站《短歌行》也有详细的介绍,在这里我们就不再做过多的解释了。首先大家还是来看一张交响乐团的排位图吧,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种乐器的定位。

正式听音:
  虽然这首曲子的名字叫做《1812序曲》,但是严格的说来它也是属于标题音乐一类,因为它有着文学性和描绘性的标题,并有着较为具体的表现内容。乐曲的引子首先从一首古老的赞美诗《主啊,拯救你的子民》开始,中提琴和大提琴分成六个声部的舒缓演奏十分鲜明的表达了俄罗斯人们宁静安详的生活,此时你应当听到大提琴和中提琴相继演奏时的位置变化。到了(1:18)左右,这个主题加入木管乐器,音响庄严、宏伟而有力。但是此时的音乐节奏也在逐渐的加快,庄严的木管乐器也愈来愈多的表现出紧张的氛围,预示着战争的阴云正逐渐的笼罩着俄罗斯。
  随着(1:53)左右的一声定音鼓,你会听到低声部开始出现了一种急促而又惊惶不安的节奏,即象征法军的入侵已打破俄罗斯人民安宁的生活,又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入侵事件的反应。这时你可以听到一个音调柔和动人、如泣如诉的主题在双簧管、长笛、单簧管和大管(2:46)声部轮流传递。(2:53)和(3:01)左右,会有两次鼓钹对击,此时你应当听到钹所发出的足够的泛音,音乐的速度开始不断地加快,音响也不断地增强,音乐进入一个小高潮。
  在(3:12)左右,一个全新的主题出现,它描绘了俄罗斯军队的情形,象征着俄罗斯人民已经开始了对侵略者的抵抗,(3:26)在乐队的左后侧,你会听到急促的军鼓声,在小军鼓背景的衬托下,木管乐器和法国号奏出一个号召性的合奏主题,这个主题经过几次反复,随后是一个短暂的休止(4:25)左右,音乐转入快板部分(4:28)左右。
   乐曲进行至此,速度已明显的加快,此时开始了描写俄罗斯军队对入侵者的抵抗。乐曲在强烈而又快速的主题中进行着,如果你的系统解析力还不错的话,你会在(4:36)左右听到乐曲中夹杂的一连串类似马蹄的声音,在(4:50)的时候,更是有一声不易察觉的类似击剑的声音混杂在乐曲之中,到了(5:08)左右,法国号和短号相继奏出《马赛曲》,激昂的《马赛曲》的反复奏出,表现着拿破仑的军队一路东进,长驱直入俄罗斯的腹地。而与《马赛曲》相伴的,是另外一只描写俄罗斯人们奋起抵抗的主题,两只主题交错缠绕着,并逐渐的舒缓下来。
  在(6:04)的时候,一段充满着俄罗斯风格的主题开始奏响,首先是在(6:20),一首悠扬的俄罗斯民谣为我们生动的描绘了俄罗斯壮丽而又辽阔的景色,它也表达着俄罗斯人民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之情。在这段乐曲中我们应当留意位于乐队左后侧的三角铁的声音,如果你的系统高频解析力足够的话,你会听到三角铁所发出的悦耳泛音。乐曲经过逐渐的演变,在(7:35)出现了另外一只俄罗斯婚礼歌曲《在爸爸妈妈的大门旁》,乐曲轻快而富于朝气,注意此时的铃鼓,它的音色是清澈而且十分悦耳的。
   在两段舒缓的乐曲缓解了紧张的战斗气氛之后,乐曲重新开始了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注意(8:32)左右,在这里你应当清楚的听到几位大提琴演奏者相继翻动了自己的曲谱。战斗场面的描写从(8:36)开始,铜管乐器和弦乐器错综交织,打击乐器象征刀光剑影的搏斗,(9:08)开始,你会听到多次击鼓和击钹的声音,而《马赛曲》在后期会渐次减弱并逐渐消失,它的片断只是加快了速度,时断时续,后来在低音弦乐器的阴沉音调衬托下转入低音区(大管、低音长号和大号)。如果仔细的对照1812战争的历史,你会发现这段曲子所描绘的很有可能为两败俱伤但却是战争分水岭的博罗季诺战役。
  (10:06)开始,两支熟悉的俄罗斯民谣相继奏响。在这里仍要留意三角铁的声音,此时的泛音应当比第一次所听到的还要充盈,如果你的系统只能听到如敲击铁棒的声音,那就说明你系统的解析力还有待提高。在这两段悠扬的乐曲声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俄罗斯人在不得不暂时抛弃自己的首都时的心情,那是一种何等痛苦却又对胜利充满着希望的心情。(11:13)《马赛曲》奏出,但声调已显低沉。但是随后乐曲的节奏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强,一种勇往直前的气势逐渐弥漫了整个乐曲,也预示着俄罗斯人民反攻的开始。(11:47)出现了第一声炮响,之后又是连续的四炮。如果你之前的音量开的过大,在这时你的系统就会因为承受不住如此之大的功率而有着烧毁的危险。这几声炮响均录制于1775年法国制造的大炮,如果你的系统低频够劲,此时你不仅仅能够听到一声声巨响,更能感受到巨大气浪的冲击所带给你的酣畅淋漓的感受。言归正传,此时音乐转入暴风骤雨般的下行乐句,至(12:36)停止,描写了俄军一举击溃敌军,解放莫斯科,并一路追击敌军的景象。
  (12:37)左右,乐曲开始进入了尾声。这时候,整个乐队和临时添加进来的管乐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庄严而宏伟地奏出开头所用的赞美诗《主啊,拯救你的子民》。而录制于纽约河畔教堂的大钟钟声也被添加了进来,如果你的系统控制力和声场表现不理想的话,此时你听到的只会是一片嘈杂,反之你应当能够听到混杂在钟声里的欢快主题,更会感觉到对胜利更加辉煌的歌颂。但是在(13:40)一个快速而又急促的主题突然之间闯了进来,这不禁让人又回忆起了那些激烈的战斗场面,这个主题的反复呈现,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痛恨和对为国捐躯者的崇敬。
   最后,一个庄重而有力的主题响起来了,这就是格林卡的歌剧《伊凡.苏萨宁》的终场合唱《光荣颂》的主题,(13:52)左右,配合十一响炮声和教堂响起的钟声,俄罗斯人民宣布了最终的胜利,乐曲也在这欢快的节奏中结束。
   怎么样?对自己的系统在乐曲中的表现还满意吗?但是这里我们还有另外的一层意思,那就是通过这样的介绍,能够拉近我们与古典音乐的距离。
发表于 2006-12-15 00: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曲子我听了有好多好多遍了,非常喜欢老柴的东西,那种旋律的美感真的是没的说,有俄罗斯民族的神韵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写歌论坛 ( 粤ICP备06097729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9 05:42 , Processed in 0.19526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