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歌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97|回复: 2

十二音准率和转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9 22: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宋遗民 于 2017-8-3 11:27 编辑

(注:这是给一个初学五线谱网友的回帖,可能会帮助初学者尽快理解专业人士的术语,以便他们更容易理解专业人士更大的帮助,是以保存于此)


十二音准率是转调乐理的基础,欧洲是从巴赫时代发现的,中国肯定是春秋以前就发现了,不过可能后来失传了。。。。。


这个原理和声音震动的物理原理有关,凡是乐音真是一个固定频率的震动,人类的歌曲旋律里面,(就是俗话的1,2,3),震动频率是有整齐的比例关系的,比如行家说的所谓的平行八度,中音1和高音1的震动频率是1:2,中音1和中音5的振动频率比例是2:3,而中音4和高音1的关系也是2:3,这样还包括中音5和高音2,这样循环下去,就能找出 4,1,5,2,6,3,7,

这也是和声学的开端,比如大三和弦(1,3,5 或者4,6,1,或者5,7,高音2)的频率都是4:5:6的关系,小三和弦(6,1,3或者2,4,6,或者3,5,7)频率都是10:12:15的关系,物理学上这些频率成比例的不同震动声音,如果同时发出,就会产生特殊的共振效果,在生理学上,人类耳朵听到共振效果会有愉悦和安宁的感觉。

从1到5可谓上行5音,频率关系是2:3,而从1到低音4称为下行5音,频率是3:2

从4开始,沿着上行5音2:3频率关系继续走下去,就可以走到4->1->5->2->6->3->7,这 1,2,3,4,5,6,7七个自然音节就齐全了。 人类没有学过音乐的人,听到音乐不知道振动频率是多少,但是能听出这些振动频率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无论哪个民族的音乐,基本都是1,2,3.。。7组成。。。。

如果还是继续走下去,,,,走12个循环,就和出发点频率非常近了,于是几个世纪前,巴赫推出了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发现的12平均音准率,可能专业描述比较复杂,用钢琴键盘表示,就是从一个音到频率高八度音,(比如中音1到高音1),中间按照频率比例,均等分为12个半音阶,每两个相邻的半音阶之间高低频率的比例关系是一样的,每个半音阶,在钢琴上就是一个白键或者黑键,这样1和2相距1全音阶(两个半音阶),3和4, 7和高音1相距半个音阶。(用数学语言比较简洁,就是半音阶频率之间log函数差值相同,半音阶是两个八度音log函数差值平均分配的1/12),1234567由“全全半全全全半”音程关系组成的频率关系很接近上述的按2:3频率比例关系推算的1234567(据说专业人员能听出细微差别而且感到不舒服),

十二平均音准率让转调变得非常容易,在钢琴键盘上从任何一个键开始作为1,只要按照上述“全全半全全全半”音阶原理出来找到的键盘,就是那个调的1,2,3......,这对于其他任何有半音阶的乐器都适用。

根据12音准率,欧洲进一步采用了固定音高,以巴赫时代的某个琴为标准,用ABCDEDF表示乐音频率,C是一个固定频率(我不知道是多少),以后所有的乐器都是这样固定的。全世界的音高就被统一起来,五线谱也是对应于ABCDEFG来的。

在钢琴键盘上,我们说所谓的C调,就1这个音是就C,在简谱上,要写成1=C在钢琴键盘上,C调的1,2,3,4,5,6,7
就是所有的白键 C,D,E,F,G,A,B,黑键是离其中之一的某个音差半个音阶,

A调的意思,就是1这个音是A,A调的1,2,3,4,5,6,7,在钢琴键盘上,就是
A,B,C#,D,E,F#,G#

C调的1,2,3和A调的1,2,3振动频率不一样,但是音符之间相互的频率比例是一样的,所以同一首歌高嗓音用C调唱,低嗓音用A调唱,所有人都能听出是一首歌,两个调分开在不同场合唱的时候,到不见得所有人注意到调不一样。这是因为人脑里处理的就是音频比例关系。

上面说1,2,3,。。。的频率关系,也叫做相对音高,用相对音高标记,音乐界也称为首调唱名。中国古代乐谱用的角徵宫商等等音符就是首调唱名的另一种术语,和简谱1234等等一一相对的。可以说中国使用了至少3千年的首调唱名或者简谱。虽然中国很早发现了12音准率,却一直没有发现和声学规律

ABCD标记音高,是标记固定频率,音乐界术语是固定调唱名,巴赫以前没有固定调,弦乐随着弦的松紧,调到哪里算哪里,木管乐器一旦做好了,倒是有固定音高,不过地点不同的师父们如果按照自己的喜好,做相同类型的乐器尺寸大小不一样,那就没有相同的固定音高,也没法在一起合奏。只有欧洲某个时期固定了C调频率,全世界才有一致的标准,这样弦乐调到木管那里都可以合奏。据说交响乐团都是根据某个木管乐来调弦,钢琴过去也是,现在用电子设备探测频率

如果按照C调来看,A调的3,5,7,就等于你说的 1#,4#,5#,但再多几次转调,任何人都被这种不同调、却相同名字的123弄得晕头转向,用上面老师讲的固定调唱名C#,F#,G#表示,就简单多了。固定唱名,就是给每个ABCD音高固定频率一些固定的名字。首调唱名,是给歌曲旋律音高频率之间比例关系之间的一些名字,比如1这个音可以是任何一个频率,其他的2,3,5等音随着这个固定频率成比例形成,这就是音符老师说的说的首调流动。

在巴赫推出固定音高之后,就有了调号的概念,这是使用简谱却没有学过乐理的人往往不知道的概念。

欧洲经典音乐,任何一个旋律要分为大调和小调。用相对音高比较容易解释,大调,就是主大三和弦(1,3,5)开始和结束的调式,一般来说,是1,3,5和弦开始,1,3,5和弦结束,绝大大多数歌去最后一个音是1结束,否则听起来像是没有唱完。一般倒数第二个和弦是5,7,2(称为属和弦)的衍生和弦。欧洲最早的大调旋律都用大三和弦伴奏。

小调就是 主小三和弦(6,1,3)开始和结束的调子,绝大多数是用6结束。小调和大调类似,也有属和弦下属和弦,只不过小调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自然小调,就是音符是正常的6,7,1,2,3,4,5,中国汉族民族歌曲都是此类,我看现代摇滚乐很多也是此类,属和弦是3,5,7,是小三和弦
第二种是和声小调,5一律变成5#,属和弦是3,5#,7,是大三和弦。阿拉伯波斯中亚的确歌曲大多数为此类,味道不一样,对比新疆民歌和汉族民歌就知道。
第三类是旋律小调,也许可以简单地说是上两类的混合物,不过实际更复杂。旋律上行是#4,#5,6,下行则是6,5,4。。。。。。

例如,所谓A调,简谱1=A,(do是A音,6是F#),同样的1,2,3.。如果是大调,那么就是A大调,记号为Amajor 或者A,如果是小调,则6的F#为主,记号为#Fminor,或者F#m(中文是F#小调),1,2,3,在键盘上不变,五线谱调式不变,这就是里老师说的平行小调,但是旋律是另外一个风格了,按理说简谱应该写6=#F,可是我没有见人这样写过。C大调和A小调也是平行的,以次类推十二音准率里,在正规音乐教育里有24个调式,我常常觉得简谱或者相对音高的大调和小调两种,对业余爱好者描述,更简单易懂一些,只要学2次,不需要学24次。理解和弦似乎也容易一些,再说古琴、吉他等弦乐器可以调到C和B之间的音出发,那也是大调和小调,在五线谱上却没法标记了。。。。。。。

另外世界上似乎也有既不是大调也不是小调的歌,我见过中国民歌以2结束,或者以5结束的,我不知道那是什么调式。好像现在流行歌不符合大调小调的越来越多,有些是小调开始大调结束或者倒过来,中间大小调变来变去,让我听了摸不着头脑,另外一些不以主和弦开始或者结束,王菲最近一首(名字叫《传奇》????),就不是主和弦结束,我听起来像是没有唱完的感觉;)实际上,现在的大量流行歌,尤其是欧美流行歌,调号已经不再遵循了。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歌曲实际上还是在大调和小调基础上变出来的花样而已,

发明这些学问的古典音乐大师们虽然对这些相对音高原理滚瓜烂熟,却都不使用简谱的,他们的书籍使用的语言或者方式不一样,以后的音乐在此基础上发展,这样传下来,欧美正规音乐教育和书籍都不用简谱解释,用的语言词汇比较复杂,有时候1,3,5用I,III,V代替,有时候不是,我见过有在外国的小孩学钢琴,练习他们叫做Scale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中文的变调音阶练习),无论什么调子,老师不许他们用do,re,mi来记住这些音,只能用手指头一个一个调记住,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有这个概念,为什么不许使用一个众所周知的名字,等于一次可以记住的东西一定要学记12次。估计都是历史传承的原因。欧美除了极少数地区,没有人使用简谱。我见过的学唱歌的人有123的概念,学乐器的没有(我见过的绝大多数都是业余的)。

我认为欧美教育方式增加了业余爱好者理解的难度。中国使用相对音高的几千年传统虽然没有帮助发现和声学,可能理解最基础和浅显的那些部分乐理,反而容易得多。

评分

参与人数 1 +1 收起 理由
济海云帆 + 1 不错的基础知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6-14 23: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算了一下,1,3的频率按照5度相生的两音比例(2:3)来推的话,比例只是接近4:5,大概是4:5.01,在音乐高范围里面应该不会造成太大的偏差。
发表于 2012-8-7 15: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复杂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写歌论坛 ( 粤ICP备06097729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30 09:47 , Processed in 0.20059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