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歌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77|回复: 2

我的家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3 17: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家乡

                   唱支山歌给党听
                        

   



   

    2003年4月8日,在绿树掩映的嵯峨乡埝凹村,老远就听到一片喧笑声。全村300多名群众围拢在新打的机井旁,兴奋地看着清冽的井水从200米深的地下喷涌而出,流向绿色的田野。“水出来了!”“水出来了!”“这下咱能美美地用水啦!”村里的大人们、孩子们欢呼着,跳跃着,好象要把这喜讯告诉给世界上所有的人。



1975年,30出头的李金友就开始当村干部,二十多年来,这位不善言谈、却善于实干的山里汉子,怀着对党朴素的感情,怀着对这片土地的厚爱,带领村民同恶劣的自然条件做斗争,把一个近乎与世隔绝、全乡最穷、列入移民计划差点不复存在的山村,逐渐建成了路、电、水全通,群众生活水平赶上全乡中上游水平,各项任务全乡第一个完成,全乡唯一既无外债又无内债且有集体积累的村子。他用自己的行动把党的温暖一点点渗透进群众的心里,用无私的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党的赞歌。

(一)



    埝凹村地处三原县北部山区沟壑地带,坡长沟深,过去外出几乎无路可走。为了与外界沟通,祖祖辈辈踏出了两条羊肠小道,一条通往邻村大盘村,一条通往邻县淳化县夕阳乡宋家山村。这两条狭窄的小土路,天晴时还可以凑合走,一下雨就泥泞难行,下多少天雨,村民就在家里窝多少天,遇上大暴雨或沟里发洪水,路干脆就被冲毁。因为无路,埝凹村成了外人不愿来,村人又出不去的“孤岛”。

    埝凹村距离三原县城35公里,距最近的集镇鲁桥镇也有25公里,没有办法,村民只好把有限的农副产品拿到12公里外的淳化县方里镇去交易。因为交通不便,村民们翻山越岭,肩挑背扛到方里的优质果子,比人家当地果子每斤要少卖1毛钱。全村30亩果园,150000斤苹果,一年可就损失15000元啊!算着这笔帐,李金友暗下决心,无论费多大力气,花多大代价,“路非修不可!”然而,修路谈何容易!埝凹村与宋家山村连畔种地,要修路就得占人家宋家山村的地。把种庄稼的地拿出来让埝凹村人走,宋家山村的群众说啥也不答应。为了谈成这件事,李金友九上淳化,同县、乡政府商议,和村上磨嘴皮。白天找不见人,晚上找,人出去了,就在人家门口等,下雨了,他冒雨步行几十里山路赶到夕阳乡政府,把将要外出的乡领导堵在门口,非要人家答应。看着落汤鸡似的李金友,乡领导终于答应可以从中协调。经过多次协商,和对方达成了一个“不平等”协议:用埝凹村9亩好地换宋家村15亩路边地;砍一棵大树赔50元,一棵洋槐树赔2元,筷子粗的小树苗一棵赔4毛,用一方土5毛;修路放炮,对邻近的窑要保一年质量,倒一孔窑盖三间砖房。为了村民们的长久利益,李金友硬着头皮答应了这些苛刻的条件,带领群众炸山放土,没黑没白地干。修路过程中,又遇到种种困难。一天,炸山放土时忽然一下子涌上来几十个群众,有人坐在炮捻子上说,要炸山必须给村上每个人准备一口水泥棺材。李金友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并表态:“如果炸山伤到一个人我李金友负责”。扫清了许多障碍,路终于顺利地修开了。一年时间,除了必须的农忙时节,李金友和村民们象愚公一样日夜奋战,终于在1995年修成了长3公里,宽6米的一条平坦坦的路。

近十年来,李金友又带领群众,将通往杨家山的那条长3.5公里、拐了十几个弯的小路,经过4次改造,从1米扩到6米,使埝凹村的两条出路都能通车。过去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埝凹村,在外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了。



(二)



    埝凹村人老几辈都靠天吃饭,最艰难的是吃水。他们平常吃的是河道水、山沟渗水和窖水,每天把小半天时间都花在弄水上,吃水比吃粮还艰难。夫妻两人拉一辆架子车,车上放两个水桶,在崎岖的山道上缓慢吃力地移动,是埝凹村最常见最熟悉的画面。遇到干旱少雨季节,村民们半夜两三点就起来在渗水口排队“抢水”,为了避免争执,村上专门派一个人在水池边舀水,多的时候一户可分一桶水,少的时候一户半桶水。天上一响雷,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不约而同地将所有能盛水的东西摆在院里,等候上天的赐予。每次看到大家费九牛二虎之力弄来可怜的一点点活命水,李金友就想流泪。

    经过多年考察,借鉴邻村经验,1999年李金友发动群众集资,投资两万元修了一个小型水站,将河道里的水抽到村子的池子里,再用管子把水引到各组,基本上解决了一组、二组群众的生活用水。但三组群众用水仍很困难,水池里的水也不能完全满足村民的需要。李金友琢磨着,要是能在村上打一眼深井就好了。但是打一眼井得十几万元,这对贫穷的小山村来说简直就是梦想。这件事一直盘绕在李金友心里,多次向乡上和来视察的市、县领导反映村里的用水状况。

    2002年,咸阳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将埝凹村确定为包扶对象,在与村上协商扶助项目时,李金友提出了打井的要求。他实事求是地向前来考察协商的同志讲述了埝凹村的用水困难,真诚地说:“只要把水的问题解决了,埝凹村群众几辈子都会感谢政府、感谢党,我们不会再拖累国家,还要为国家做贡献”。在李金友的提议和努力下,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决定出资11万元,为埝凹村打一眼200米的深井水,县城乡建设规划局拿出2.5万元解决成井配套设施,乡上拿出1万元完成其余配套设施.

    事情定下了,可落实起来还有许多环节。为了尽快落实此事,李金友赴咸阳、进县城、找乡政府,跑了无数次,往往是一大早步行7华里到杨家山村搭车进城,办完事情,下午四点钟再搭车往回赶,车到杨家山村时夜幕已降临了,他又一路摸黑走到家里。每次见到他疲惫地回来,老伴心疼啊,但她理解丈夫为乡亲办事的一颗热心,几十年了,她知道劝也劝不住,只有默默地为丈夫端上热腾腾的饭菜。

    6个月后,打井的事最终落实了,李金友请来了三原、富平、乾县三个测井队,反复对比测量结果,确定了最佳井位。2003年3月6日,打井工程开钻了,54岁的李金友不顾几个月的奔波劳累,又一头扎在打井的工地上,一边组织劳力协助打井,一边忙村上的其它事务。

    井打成了,李金友也累瘦了,可他心里激动啊,他的梦想,父辈的梦想,全村320口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98年县防滑办对埝凹村地裂现象考察后,认定数年后这里还要发生滑坡,建议埝凹村搬迁。那天,乡领导找李金友谈了县上的意见,让李金友有个思想准备,向村民做好移民动员工作,初步决定把埝凹村搬迁到大盘村。从乡政府出来,李金友脚步十分沉重,平时走惯了的那条路显得格外漫长。路过大盘村时,他不由得停下了,大盘村好啊,地平、路宽、水足,是全乡最富的村子,在这里住无疑比埝凹村好。可是,把全村89户320口人搬到这里,国家要花多少钱啊!埝凹村又怎么办?现在的村民都是不同年代不同辈份上从陕南等地移民来的,当祖辈走投无路时,是这块土地收容了他们,养育了他们,如今怎么能遗弃它呢?

    一连几天,李金友都沉默不语,他把村子上上下下,沟沟岔岔转了一遍,深情地看过每一棵树,每一面坡,每一道沟,每一架梁。这天,他召集了村上的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和村民代表,和大家商量移民的事,大家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李金友谈了自己的想法:“县上、乡上之所以让咱们村移民,一是确实有可能滑坡,这原因是咱们种树少,生态环境被破坏了;再一个是因为埝凹村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我认为这两点咱们都有能力改变!”

    之后,李金友和村干部重新调整了村民承包林,从2001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2001年退耕还林30亩,2002年退耕还林340亩,2003年退耕还林400亩,现在全村已有生态林1000多亩。同时倡导群众在房前屋后、路边、崖畔种树,加固土壤。为了保护林木生长,村上制定了严格的护林措施,对牛羊一律实行圈养,一律不准攀折他人承包林中的树枝树叶,违者重罚。一年冬天,他的两个兄弟折了别人家的干树枝,李金友当即召开村民大会,罚了两兄弟的款。刹住了歪风,使全村形成了爱护树林,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李金友和乡亲们经过分析埝凹村的自然状况,认为要想富起来,必须走两条路,一是发展杂果,二是大上养殖业。思路确定后,他号召群众在不同地段种植不同的杂果,又和村干部到富平等地考察,引种了60亩优良的牛心柿子树。从2001年起,全村共栽核桃树50亩,柿子树110亩,大枣100亩,其他杂果42亩,套种苜蓿120亩。为了引导群众,村干部们带头搞养殖。李金友和会计养鸡,村主任养羊,其他干部养牛、养猪,各显身手。在干部的带动下,村上家家户户都搞起了养殖业,现在村上牛存栏150头,羊500只,养鸡10000只,养猪100多头,涌现了6个养鸡大户,11个养羊大户。李金友还通过各种渠道掌握致富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他鼓励群众养布尔山羊,上山挖药材,外出打工经商。2002年,全村布尔山羊存栏达300多只,外出经商打工人数100多人。

仅两三年工夫,人们惊奇的发现,埝凹村变了,村民们不再没粮吃没钱花,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经济项目,近几年,村里光摩托车、机动三轮车一下子就增加了二三十辆。更令人高兴的是,过去埝凹村的姑娘从不嫁给本村,小伙也纷纷招出去,村上几年不办一件婚事,可2002年,新疆、耀县的两个姑娘竟同时看上了村里的一家弟兄俩。结婚那天,村里上上下下忙坏了,乐坏了,好象自家娶媳妇一样。



(五)


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支部、党员在群众中有了较高的威信。他还积极培养中青年入党,96年和97年,埝凹村就发展了6个党员。村委会主任李玉继一直是李金友培养的对象,这个64年出生的小伙子踏实肯干,从86年开始就担任村民小组长,97年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李玉继担心自己年轻驾不住辕,工作上放不开手脚,李金友就鼓励他:没事,大胆地干,有事我给你顶着。2001年,李金友又介绍他入了党。李金友说:“我年龄来了,快退下来了,可我们党的事业,不能后继无人啊!”



   现在,李金友正在实施着另一个计划,将通往杨家山的那条路再扩宽,修成柏油路。他的愿望就是让埝凹村一步一步走出贫困,走向富裕……






希望好心人关注我们村,帮助这些敦厚淳朴的农民们,让他们能早日摆脱贫穷,能让孩子有书读.我代表我们村的人在这里感谢你们.由于篇幅太长,未能全部引到,请您在百度中输入埝凹村三个字,您就可以看到完整的网页,谢谢你们.作者:石涛



2006-12-23 05:39 PM #1
发表于 2006-12-23 18: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跟什么哦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0 20: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的家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写歌论坛 ( 粤ICP备06097729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6-26 20:12 , Processed in 0.18800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